今年以来,东营市认真落实开发区改革试点工作精神,对全市9个开发区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实现机构精简、职能整合,促进管委会瘦身强体、回归本位,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落地见效。
一、优化体制机制,规范机构设置。推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模式,按照职能相近原则,对开发区党工委内设机构及下属事业单位进行重新整合。严格控制党工委、管委会工作机构个数,市属开发区的工作机构按8个左右掌握,县(区)属开发区的工作机构按5个左右掌握。改革后,通过整合、撤销、划转等方式,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工作机构总体压减66.22%;其中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工作机构由46个压减到7个,精简率为84.78%,真正实现了机构精简高效。
二、优化职能配置,聚焦主责主业。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基金+专业团队”管理模式,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一方面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将开发区内教育、体育、公共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综治维稳、城市管理等15类社会事务交由乡镇(街道)或市县(区)部门承担,全市9个省级以上涉改开发区共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1208项。另一方面剥离开发运营职能,共梳理确定招商引资等69项开发运营职能,交由专业运营公司承担,真正“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使开发区管理运行体制更加灵活,经营运行模式更加清晰。
三、优化编制管理,激发创业活力。建立以员额总量控制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员管理制度。从严确定开发区人员控制总数,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打破身份、资历、职级限制。扩大开发区用人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支持开发区结合园区内新职业、新群体等特色专业人员实际需求,按照有关规定设置新兴特色专业职称,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