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编办持续发力
夯实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保障
市委编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夯实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保障,织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向安全生产监管一线倾斜,有力保障了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
一是深入调研“摸实情”。在去年4月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周,市委编办全员出动,成立7个调研组,分别赴市县应急局及各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部门,黄三角农高区、市属开发区、县区所属开发区及乡镇(街道)再次就安全生产监管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全市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机构编制、运行机制和专职工作人员配备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形成调研报告呈党政主要领导阅示。
二是织密网络“夯基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市编委文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调整设置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的通知》,对市、县、乡以及基层网格四级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进行再强化、再充实,切实筑牢全市安全生产监管“四级网络”。市级层面,为市应急局核增行政事业编制共9名,用于充实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对除消防支队外的16个安全生产专委会办公室设在部门,统一单独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专职负责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县级层面,参照市级做法,各专委会办公室设在部门统筹1—2名行政、事业人员,专职负责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各县区所属开发区均参照市属开发区做法,独立设置应急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相关工作。乡镇(街道)层面,全部将应急管理办公室调整为独立设置,一般乡镇(街道)在编制总量内为应急管理办公室单独核定不少于5名行政编制,辖区内有化工园区的乡镇(街道)单独核定不少于8名行政编制,用于配备安全生产监管力量。目前,全市40个乡镇(街道)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在编人员达340人。基层网格层面,对全市6098个社区(村居)网格赋予网格员安全生产监管日常巡查上报职责,对重点化工园区、物流园区、商贸园区等安全生产监管任务较重的网格力量进行大力充实,筑牢“第一道防线”。
三是聚焦重点“抓创新”。针对东营市是化工大市,也是危险化学品储运大市的现状,市委编办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化工园区和危化品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在化工园区监管方面。为7个化工园区统一设置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明确了专职工作人员共106名。县区应急局向有化工园区的乡镇(街道)派驻执法中队,与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开展联合执法。在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监管方面。成立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组建了市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专班和市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办公,从交通运输、公安、应急、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常驻,承担本部门职责相关的日常监管及执法相关工作,参与日常值守和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构建起了“领导小组+专班+中心”的联合监管机制。在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停车场监管方面。经市委专题会议研究,分别明确了危化品运输企业自有停车场和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的监管牵头部门,界定了在审批、验收、日常监管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职责分工。省委编办到我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全省推广我市经验做法。在充实专业安监力量方面。积极挖掘胜利油田、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高端专业人才资源,构建契合东营产业体系的高层次安全生产专家库,逐步完善“专家查隐患、企业抓整改、政府抓执法”的闭环运行机制,助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招录部分油田“外闯市场”人员充实基层特别是化工园区的安全生产和网格化工作力量,有效补充高素质的安全生产专业人员,实现油田和地方发展的“共赢”。
四是严格督导“保落实”。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市委编办提请市委办将安全生产监管力量配备情况专项调研发现的问题列入专项督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每季度进行调度通报,及时了解掌握全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配备落实情况,督促各级各部门单位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监管力量。